以下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关于《高中二年级地理说课稿: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供大伙学习参考!
1、教学目的
常识目的
1、黄土高原的地点。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缘由。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点。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缘由。
能力目的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地方,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剖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剖析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紧急是什么原因,并讨论由此致使的紧急的后果,进一步培养练习学生的读图剖析及总结整理能力。
德育目的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点之间相互用途、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进步观。
2、教学重点与难题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紧急是什么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题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缘由。
3、教学办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4、教具筹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地方,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5、课时安排
二课时
6、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国内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大家看一段电视片断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什么?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地方。第一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与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点做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依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1、世界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陕西、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在这片广阔的地区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越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为何别的地方没?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探寻答案。学生剖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认识状况,然后帮助学生概括。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样多的黄土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家过去提出过不少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觉得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愈加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类型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当地产生,大概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同学们,大家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以上,有些达30坡长一般100米一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越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导致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区域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维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非常低。
④植被。达到肯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有哪些用途。郁闭度越高,维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被情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状况。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情况相对就不会特别紧急。
2.人为原因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概括。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着是矛盾的。由于男生的意思是“千沟万壑导致水土流失”,而女生却觉得“水土流失导致千沟万壑”。事实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不过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生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生则是针对现在情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一直起到了“引发”和“加剧”用途。具体有什么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维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很多废土弃石随便向河沟倾倒,导致很多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国内是水土流失比较紧急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米。为何会如此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紧急区域的分布,并依据图上信息,剖析这类区域水土流失紧急的自然缘由。
第一,引导学生确定国内水土流失紧急区域除去黄土高原外,还包含什么区域,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种区域分布在什么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察看水土流失紧急区域其降水量分布状况。
后总结出:水土流失紧急区域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不少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浸润后易崩解、抗蚀力非常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素和人为原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紧急的区域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这样紧急,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大家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紧急,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水土流失导致的紧急后果
[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什么含营养物质更多?如此对农业生产导致什么样的影响?
②让学生结合图8.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不少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紧急了,这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携带泥沙流向什么地方?它给黄河带来了那些问题?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降低;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致使耕地面积降低;对当地的社会、经济进步导致非常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很多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导致巨大困难。
承转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导致水土流失紧急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这两个原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大家一块剖析,请同学们做72页活动1。
第一,让学生阅读图8.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征。
第二,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与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第三,让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通过活动让学生剖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样疏松的土壤,在暴雨有哪些用途下,会有哪些后果?教师通过引导使学买卖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点之间的相互用途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3、脆弱的生态环境
承转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只由于这里水土流失紧急、自然灾害频繁,而且由于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容易恢复。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更深刻,让学生做72页活动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缘由的讨论”,发表我们的怎么看,然后教师总结。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然后让学生读?1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用途,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紧急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进步,怎么办这一问题?
板书;4、生态建设
第一,让学生读图8.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认识知道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大家在生态建设、改变环境中探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手段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手段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手段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降低放牧的牲畜数目。
通过上述手段:一是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升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
承转过渡:同学们,既然要维持水土,是否对黄土高原所有些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否都要还林呢?让学生做73页活动1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依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原因与当地大家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进步。要学会好“度”,不搞一刀切。对黄土高原来讲,既不可以过分强调经济进步,也不可以只求水土维持。要二者兼顾,协调进步。由于国内人口海量、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要紧问题。
请同学们看书74页完成活动2,发表我们的怎么看,然后教师谈谈我们的怎么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的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需要走可持续进步的道路,其目的是:“维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升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进步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情况,保护和改变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借助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上升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大家要达成这一目的,应采取以下行动:
第一,加大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
黄土高原区域农村人口数目多,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有所控制,但出生率仍较高。因为历史的和现实是什么原因,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较差,很多区域连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口比率都不高,文盲、半文盲依旧不少。伴随农村经济进步,人口素质将成为黄土高原区域可持续进步的主要原因。
第二,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打造移民新村。
黄土高原的一些区域自然条件恶劣。人、畜吃水困难。水已成为制约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的主要原因。国家从90年代开始打造移民新村,以改变当地人的生活生产条件。
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第四,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进步多种经营,提升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大家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止是由于水土流失紧急、自然灾害频繁,而且由于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容易恢复,因此需要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手段和生物手段相结合。以达成黄土高原的可持续进步。
高中二年级地理说课稿: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是否非常有意义呢?各位同学在学习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发展思维,重视积累,如此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